是谁拨动你的心弦?——访中央音乐学院古典吉他教授陈志

发布时间:2021/11/10 23:43:53 来源:沈阳学吉他 发布:刘巍 阅读:


古典吉他(Classical Guitar)又名西班牙吉他、尼龙吉他及佛朗明哥吉他,是吉他的一个分类,亦属于弹拨乐器。古典吉他的这个名字并不表示其仅限于演奏古典音乐,不同的音乐风格,例如古典音乐、佛朗明哥、爵士音乐等皆可以其演奏,被誉为同钢琴、小提琴并列的世界三大乐器之一。在指板上由弦枕到琴柄与琴箱结合处是12品格,指板较宽,使用尼龙弦,音质纯厚。主要用于演奏古典乐曲,从演奏姿势到手指角弦都有严格要求,技巧精深,被认为是吉他艺术的最高形式。


古典吉他是吉他家族中艺术价值最高的,吉他崇高的艺术地位正是由于古典吉他的发展才获得的,吉他的历史要追溯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十六世纪,鲁特琴和比维拉琴的推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了一批音乐家、作曲家。进入巴洛克时期,由于西班牙吉他的易弹奏性,在民间迅速流行。鲁特琴在这个时期仍然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伟大的“音乐之父”巴赫与怀斯,他们两人对鲁特琴音乐的贡献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古典吉他人才最多的是意大利,知名的有卡鲁里、朱利亚尼、卡尔卡西、莱尼亚尼等,要特别提到的是西班牙的索尔和意大利的帕格尼尼。19世纪中叶,吉他发展进入了低潮,享有“近代吉他之父”之称的塔雷加创造了许多新的演奏技巧,从而扩大了吉他的表现范围。为吉他作出杰出贡献的还有塞戈维亚,他致力于吉他在古典音乐舞台上的表现,演奏各家各派,影响很大,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吉他的艺术价值,在专业音乐中争得了一席之位。


相信大多数人不会对吉他这件乐器感到陌生。然而吉他能够成为国际顶级音乐学院的一项演奏专业在我国还不被大多数人所熟悉。那么,让我们循着这段采访去认识与钢琴、小提琴并驾齐驱的乐器——古典吉他,并结识中央音乐学院吉他教授陈志,聆听他与学生们的故事。


陈志教授与学生


偶然拾得一块宝


我在寻找采访线索时,发现了一条中央音乐学校附中学生张腾跃获得美国GFA国际青年古典吉他演奏家大赛第一名的消息,随即眼前一亮。仰仗这几年在专业音乐圈“混迹”的关系,很快找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古典吉他专业陈志教授的电话,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立即与从未谋面的陈教授取得联系。几经周折,或许是受到了寻访者诚意的感染,在其助教的协调下,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的陈教授,终于与我约定好了采访的时间。


张腾跃在2010 GFA 比赛上获奖


7月盛夏,北京已经是三十八、九度的高温,顶着炎炎的烈日,我如约来到了采访地——中央音乐学院综合楼1123琴房。这是一间四五十平米的大琴房,地板是深栗色的,与暑热的室外形成强烈的对比,这里显得既凉爽又惬意。推门而入,只见一位带着一副黑色镜框眼镜的长者端坐在房间一头的沙发上,一位学生正在教室中间演奏着古典吉他。我想,眼前这位长者就是陈志老师了,助理老师介绍之后,陈老师热情地向我挥了挥手,把我请到他旁边坐下。陈老师对我说:“我现在在给一个学生上课,稍等一下。你也听听嘛!”然后又对学生说:“这位是记者,也是学音乐的,你不要紧张。”我心里想,陈老师还真是蛮和蔼的。陈老师说:“这名学生是第五届美国GFA国际青年古典吉他演奏家大赛青年组第一名,美国杂志的《吉他爱好者》还采访了他!”接着又让助理老师取来杂志给我看。杂志很快就拿来,不过全是英文的,只能看个大概,照片照得很艺术,坦率地说比这位学生眼前的形象更帅气,陈老师实在地指着他的学生说:“现在不出门,也就不包装了!”大家都会意地笑了。


采访前,听别人介绍陈志教授是个不太好采访的人。想想也是,堂堂大教授,难免有些架子吧,简单的几句对话让我消除了疑虑。这是我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聆听古典吉他,而且是在中国吉他教学名家陈志教授的身旁。我虽然在音乐学院学习了多年,但始终没有机会见到古典吉他,更不要说听古典吉他的演奏了,但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一门比较冷的乐器。终于等到下课了,可是这名学生还是在不停地询问陈老师有关指法和速度等问题。陈老师耐心的一一作答,之后我们才开始访谈。


学古典吉他至少16年


陈老师开门见山地说:“那天,我看了你的采访提纲,你的问题很全面,如果要全面回答估计可以写本书了。总体说来,我目前有24名学生获得国际大奖,中央音乐学院建立古典吉他专业已经20年了,先建立的本科专业,后来发展到研究生、附中、附小。如果按照附小四年级入学,学习古典吉他专业直到研究生毕业,需要16年的时间。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吉他能学真么多年吗?其实在国际的顶级音乐学院里,都有古典吉他专业的,只是在我国曾经有一阵儿吉他这件乐器被曲解了。在十年“文革”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把弹吉他的年轻人视为‘流氓’,甚至说拿刀子的是武流氓,拿吉他的就是文流氓。我的个人经历比较传奇,1958年我在清华大学教大学生吉他,那时候是学生的乐器选修课,也就是有些文化层次的人才会学习吉他。1964年,我调到了电影乐团,1968年,“文革”十年,由于历史原因我十年没动过吉他,这一搁就是十年。中国的古典吉他历史跟欧洲相比简直是太短了。欧洲从中世纪就开始,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也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所以这几年我带着学生在国外获奖,很多评委都在自问他们这些年是不是走了弯路了!”谈话间陈老师露出自豪的神情。


张佳迎11岁在音乐会上演奏


“百分大王”与“冠军教头”


陈老师的言语间,流露出了他直率的性格,可想而知他年轻的时候是位很有锋芒的人,他的锋芒并非自大而是一种胸有成竹般的自信。他说:“我很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当人家老师。我曾经在上学的时候帮生病的俄语老师代课,而且我教的还不错,同学们也喜欢。不瞒你说,我小时候同学们给我起的外号是‘百分大王’。从小就喜欢动脑,当过运动员,自学手风琴,我想我无论干哪行都会干得很好。”


陈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是思维敏捷,说话很有锐气。他说:“每每我都会被记者问道,我的教学秘笈到底是什么?一次我带着两个学生给某个国外吉他教授听,听完一个学生,他说不错,能够给这个学生奖学金到国外留学,然后转过头来问我是怎么教的。到底有没有秘密,我回答说没有。然后我又让他听了第二个学生,那位教授听后大感意外,并说这个学生他也要了,跟刚才的学生是同等的待遇。然后又问我到底有没有秘密,这次我的回答是如果要说秘密估计就要写一本书了。”  


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


陈教授的坦率是我着实没有料到的,他说:“如果说我的特点,我自己总结有三条,首先自己没上过‘科班’;第二自己没有老师;第三现在已经不弹琴了,这就是我的特点。”听了这个令人大跌眼镜的“特点”,我从心底里佩服陈老师的坦率。


“我的这个特点不是什么秘密,即便是这样,我教出的冠军曾出不穷,就像一个生产线。在既不是科班出身,又没有老师教授的情况下,我教学的秘密就是所有人都是我的老师,我会在每个人身上找到我要学习的优点,所以我的老师不限于一个人,而是很多很多。”


阶梯化教学利于调动潜能


自学成才的陈老师,虽然没有经过“科班”的训练,但在教学上却颇有方法,不拘泥于所谓的“学院化”教学模式,他有丰富的基层教学经验,因材施教,更加人性化、个性化。他说:“在教学上,我采用阶梯化的教学方式,你可以问问我的学生们,他们对快乐教学都深有体会。你想欧洲古典吉他几百年的历史,教学传统早已形成,要想跟他们抗衡总要有点自己的手段。”我追问道:“您是否特别注重学生们的技术训练呢?”陈老师说:“我会阶段性地给他们设计技术训练,让他们不觉得枯燥,这个要配合着运动生理学知识来训练。肌肉本身是有记忆和进展规律的,每条练习曲从视谱到熟练要经过一段时间,我会给学生选择适合的速度和遍数,练习时注重效率而不是机械地多次重复。如果在这条练习中存在着技术难点,我还会根据这个难点再给他们设计各种阶梯性练习,我会把复杂的情况简单化、步骤化,这样就形成了学生进步的阶梯,这种方法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一位欧洲专家,看到我的学生每天都很开心,他对我说:“我以为你的学生会整天为如此高难的技术而愁眉苦脸呢!现在看来他们挺开心的啊!”


学习乐器演奏的学生,最大的学习难点就是理解音乐。而对于从来不做示范的陈老师来说,他又是怎样给学生传授音乐的呢?陈老师笑笑说:“我的办法就是给学生讲故事,启发他们,用生活中简单的例子给他们解释音乐。”


教学相长拉动整体水平


关于陈老师如何“选材”,他是这样回答的,他说:“起初教学,是来什么学生教什么学生,主要看看手指条件,在教学中也会根据学生的手指条件进行训练,所以说初选时很难看出学生将来是否能出成绩。”


1982年,陈志老师在中国开办了第一家吉他学校,大量的生源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给他奠定了深厚的教学基础,同时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吉他学校最初主要依靠社会办学,虽然不像专业院校这样正规,但我却积累了很多教学和训练的方法。”


陈志老师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正如他说的所有人都是他的老师,所有事情都有他可以学习到的知识。他说:“平时,我要观看各种各样的国际比赛资料,听大量的古典吉他作品,掌握国际古典吉他发展形式。我国的选手,尤其是年龄很小的选手特别让欧洲评委们感到兴奋,也是由于我们的小选手在国际舞台上的崭露头角,带动了欧洲古典吉他的年轻选手的水平,我们的选手年龄越小就越让评委们感到惊讶。”


到国外学习是必经之路


陈老师说:“2008年,我举办了个人从教50周年的纪念音乐会。中央音乐学院是最早建立古典吉他专业的学校,这些年来我培养的学生们纷纷走向全国各地的专业院校,建立古典吉他专业。我的学生们每出一次国,就会被国外各种很好的艺术大学看中,愿意提供奖学金希望他们留学。我的年龄毕竟也大了,古典吉他起源于西方,要想高屋建瓴有所成就,到国外学习就是必经之路。”


吉他专业学生在美国


“盐”之有理

“我教学的秘密就是所有人都是我的老师,我会在每个人身上找到我要学习的优点,所以我的老师不限于一个人,而是很多很多。”










文章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