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音乐理论,大致上可以依性质把音阶分成几个部分,包含调性系统 (Diatonic)、五声系统 (Pentatonic)、调式系统 (Mode)、对称音阶、其他 (Symmetrical and Others)…… 我们常说的主要有两大类要,大调音阶和小调音阶。
大调音阶就是所谓的自然大调音阶(Natural Major Scale),只有一个。小调音阶严格来说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包含了:
自然小调(Natural Minor Scale)
和声小调(Harmonic Scale)
旋律小调(Melodic Scale)
爵士小调 (Jazz Minor)
其中爵士小调又称现代小调(Modern Minor Scale)
但除非特别声明,一般所说的的小调音阶都是指自然小调音阶。自然小调的基本音程和顺阶和弦关系如下表:
表格中顺阶和弦的部份,三个降音级数(III、VI、VII)刚好都是大和弦,同时因为这三个音的是降音记号,与大调音阶比较之下,是造成音阶听起来有小调感觉的因素。 而其他没有降音记号的,都是属于小和弦。 记忆时,可以掌握这些基本原则。
另外关于小调的级数(I、II、III....)表示法,有人会以大调做参考,把III、VI、VII级表示成bIII、bVI、bVII。 但实际上我们在分析歌曲时还是以该调式为中心,而提到音程相关的部份(和弦表示法、数字音阶、唱名...) 才会以大调做参考, 所以这边的表示法就不拿大调级数关系来做参考了。
自然大调音阶是最常被使用的音乐素材,西方乐理是以它为参考中心,小调音阶自然也是参考大调音阶。
音程关系:对小调的形容词经常是哀伤、忧郁、浪漫……这是与大调音阶相对比较而来的感觉。
自然大调音程关系:全全半全全全半 → 1 2 3 4 5 6 7
自然小调音程关系:全半全全半全全 → 1 2 b3 4 5 b6 b7
主音 (Tonic)、下属音 (Sub-dominant)、属音 (Dominant):大调三个主要的音(缩写成TSD, 也是TSD和声代换的基础概念),也是同样对应到小调,也就是小调的I、IV、V级。
三个主要和弦:同上一点,大调的三个主要和弦是主和弦(1maj7)、下属和弦(4maj7)、属和弦(57),小调同样也是主和弦 (1m7)、下属和弦 (4m7)和属和弦(5m7)。 要留意大小调的和弦大小属性刚好相反。
唱名:小调唱名参考自大调,经常与数字级连用。小调常使用固定唱名,但也有人会使用首调唱名。用哪一种不是很重要,只要能够掌握音程的概念,同时能够和合作的乐手沟通就可以。
小调的终止:小调的五级因为没有明显的导音效果,所以参考大调把第七个音符 b7 改成 7,使五级和弦成为属和弦,形成和声小调 (Harmonic Scale)。
和声代换理论:大调的和弦代换理论拿到小调同样可使用:像是 ii-V.-I 进行,或者Secondary Dominant(次属和弦), TSD和声代换等技巧,在小调也会适用。
调式内转:大小调的顺阶和弦可以彼此借用,这就是音乐家玩出来的理论技巧:调式内转 (Modal Interchange)。
关系大小调
关系大小调经常会被放在一起讨论,主要是因为它们音阶的共通性,音群相同。 例如C 大调与A小调,两者就是最常见的例子。 C大调音阶 = C D E F G A B,A 小调音阶 = A B C D E F G,虽然起始音不一样,但是使用的音群是一样的。
很多流行或摇滚歌曲喜欢,或者不自觉的在主歌部分用小调写,副歌用大调写,把常见的形容词套上去就是:先浪漫、再开心,或者再激情。 这种情绪的安排是最符合人们听觉心理习惯,也是常见的编曲手法。
关系大小调也是我们在认识大小调时,经常拿来对照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利用大调的音阶来记忆小调,例如最常听到的说法就是说小调的音阶是从6开始唱:6 7 1 2 3 4 5 6,这样的唱法,这是参考大调音阶来唱的,俗称固定唱名。 如果原参考的大调为C大调,那么从6开始唱的就是A小调。
表中的数字音阶,还是参考了大调音阶的音程,所以也代表着音程关系。可以推算一下,每个音阶的音程关系都是:全半全全半全全。一般我们习惯用大调当参考,把大调的6级开始当成小调;同理,我们也可以把小调当参考,每个小调音阶的III级开始算,就可以得到一个大调音阶。例如A 小调音阶是:A B C D E F G,从III级开始算,就可以得到 C 大调音阶。 上表格中有标示关系大调,从三级开始算都可以得到关系大调。
平行大小调
平行调就是根音相同、音程关系不同的两个音阶。 例如C大调与C小调,两者的根音都是C,但是音程关系前者为大调关系,后者为小调关系。
最常见的应用就是,已知大调音阶,要找其平行小调音阶,或者已知小调音阶,要找其平行大调音阶,可以透过关系大小调来联想。下图表示一般流行歌曲常用的技巧,歌曲主要的调性假设是C大调或者A小调。 如果歌曲进行中进行转调(通常在Bridge、男女对唱部分),则会有以下的选择:
Eb大调和C小调是关系大小调,這两个音阶的音群是一样的。 所以已知C大调音阶要找C 小调音阶可以看成C大调转到Eb大调,之后再弹Eb大调的关系小调:C 小調。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弹一弹张学友的《 In Love with You》各段落的调性,就是应用了上述的观念。
这种技巧在吉他上很常见,尤其弹奏蓝调的时候,经常会G大调直接转入G 小调,这时候只要把音阶指型往上或往下平移三品,即可以找到新的大小调音阶。 当然原本的根音位置是不会变的,指板上的根音位置C是不会动的。
平行调其实不只有大小调,其实在调式音阶里,平行调的概念是最常用的。 例如 C Major、C Mixolydian、C Lydian ... 这些都是平行调的关系,因为它们都从 C 出发,但是音程关系都不一样。
当然找音阶,最好的方式还是透过音程关系直接找。 上述的方式(平移三个半音)只是帮助学习者记忆的方式。 久了之后,还是要用自然大小调的音程关系为基础来思考新的音阶。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师在即兴的时候都会说,其实他脑海里并没有什么音阶的指型,他思考的都是音跟音之间的音程关系。
和声小音阶和旋律小音阶
由于自然小调的VII级是 b7,所以在听觉上没有解决到根音的感觉。 为了满足解决的需求,音乐家们借用了自然大调的导音 7 给自然小调使用,从而形成了和声小音阶 (Harmonic Minor Scale, 缩写成 Harm.) :
C Harm.改变了VII级音,制造了导音解决到 I 级,但同时也造成了Ab - B 之间增二度 的效果。 增二度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程,但却也是和声小调特有的声响效果。
但是音乐家们还是不满意,继续改造和声小调音阶,在上行的时候,把VI级改为6,也就是还原A,保留了导音效果,同时也把增二度的音程化解了,形成旋律小调音阶(Melodic Minor Scale)。在下行的时候因为导因效果就不是很重要,VI、VII级均还原为b6、b7。
和声小调、旋律小调虽然有各自独立的顺阶和弦和调式,但是就和声学的功能性来说,这两组音阶都是为了某个特定因素而产生的,改变的VI、VII级甚至可以当成经过音来看待,而被经过音影响的顺阶和弦也可以看做特征和弦。所以实际上,两个音阶还是围绕在自然小调的旁边。 有些音乐教授主张,小调音阶其实只有一种,就是自然小调,其他的都是变化应用的音阶。
所以当遇到使用和声小调或者旋律小调的曲子,要注意的是哪里有用到那些经过音。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两组音阶都是属于功能性的,所以和声方面不见得会完全套用这两组的顺阶和弦。
像是A和声小调中V级会变成E7和弦(E G# B D),但是一般歌曲当中一级还是会用 Am7,而不会使用 AmMaj7(A C E G#, 小大七和弦),因为我们只是想要制造属和弦的声响,然后解决到一级。 所以会更动的只有五级,一级则延续原本小调音阶的一级。 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点。
著名的摇滚歌曲:《加州旅馆》(Hotel California)就可以从自然小调,加上经过音的角度来解读其和弦进行和Solo的关系。
吉他上的小调音阶
在吉他上弹奏,简单说找到大调音阶的La开始弹,就可以弹出小调的感觉。 但是如果你已经是一个熟悉吉他指板的吉他手,建议用 1 2 b3 4 5 b6 b7 来思考,然后留意那三个降音的位置,因为它们正是让音阶有小调的感觉的重点。
上图是吉他的音阶指型 Mi 型 (或大调 Pattern 1、小调 Pattern 2),用两种音程关系来表示同一个指型。上面是小调音阶,下面是大调音阶,左边是音程/唱名关系,右边是音名关系。 不难发现,两者的音名是一模一样的(视觉图像位置一样),但是音程/唱名确截然不同。
在谱面上的体现
在写谱的时候,现场和录音室更习惯写数字和弦谱(功能谱),就是所谓的Key Center with Major(大调中心谱),以大调音阶为主的简谱。例如谱上的Key会标示 Cm,但是和弦写的数字级是Eb大调的。这种谱优点就是方便阅读,容易转调。 现场演奏时,只要主唱比个三(C调加三个半音 = Eb) 大家就知道什么Key了。
但是这种谱的缺点是,分析的时候习惯用大调去思考。所以在分析歌曲时,建议把所有的数字级转回调性音名,利用音名去分析,而数字级当成是音程参考,这样分析时才不会被局限在大调关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