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学音乐,这套教学指南力求促进音乐教学理念变革

发布时间:2020/9/26 18:27:27 来源:沈阳学吉他 发布:刘巍老师 阅读:


近日,《初中音乐教学指导与学业评价》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帮助学生在音乐的聆听、欣赏、表现与理解中,边学习边测评,加深对音乐的记忆与理解。该书是北京市海淀区音乐教学研究项目组教研成果“音乐教学指导与学业评价”丛书的初中学段。“这套丛书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践成果,填补了国内基础音乐教育中有关学业评价研究的空白。”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说。


把握音乐学科的核心知识


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沛等多位资深音乐教育专家指导下,北京海淀区70多位音乐教师遵循“大中小学音乐课程一体化研究”课题思路,合力打造“音乐教学指导与学业评价”丛书,关注音乐学科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与音乐素养的同时,更关注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丛书分为小学1—3年级、小学4—6年级、初中7—9年级及高中四个部分,贯穿在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各个学段,形成系统、科学、严谨的单元学习系统。其中,《初中音乐教学指导与学业评价》于近日出版,小学、高中学段也将陆续推出。


丛书从音乐教材中选取优秀音乐作品建构学习单元。每首音乐作品都提取重点乐句或重点音乐主题,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进行乐句与主题的模唱、视唱、背唱、记写与创作,从而把握音乐学科的核心知识,提高关键能力。书中的学习导图清晰地勾勒了课堂学习活动过程。测评练习贯穿在课堂学习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也可以作为学习之后的终结性评价;既是教师教学的好助手,也是孩子学习的好帮手。学生通过扫码聆听,在音乐中完成练习。有趣的测评题让教师和学生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用音乐学音乐


丛书传递“用音乐学音乐是培养音乐素养的好方法”的教学观点。“用音乐学音乐,用音乐教音乐,听起来理所当然,但现实中并非如此。当今中小学乃至音乐高校,大多使用非音乐元素进行音乐教学。除了理论、语言、形象、逻辑、情感、文化之外,音乐教学是否可以关注一些音乐的基础元素呢?”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赵易山认为,用音乐学音乐正是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音、结构、音色乃至音乐表达等内在元素与逻辑关系。通过视唱练耳学科中有效的分解与组合、拆分与还原、归类与对比、感知与应用等教学方法,以及聆听与感受、歌唱与表达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近音乐、了解音乐,发现音乐就像玩乐高积木一样容易又有趣,从而让音乐形成记忆,让记忆化成技术,让技术化成能力,让能力形成素养。


丛书精选海淀区音乐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为教师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起到借鉴与参考作用。每个教学案例都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业评价四个方面,提倡五线谱教学。“识读乐谱是学习音乐的必备能力,是通往音乐殿堂的一条路径,是打开音乐大门的一把钥匙。我们不仅要重视,而且还不能落下任何一个孩子。”北京市海淀区中学音乐教研员陈文雯说。


注重音乐育人价值


丛书涵盖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优秀创作音乐、世界民族音乐与外国优秀创作音乐。每个部分都包含音乐欣赏、音乐表现与音乐文化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梳理庞杂的内容,关注学科的主要脉络,理解学科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观点。比如,《青春舞曲》一课带领学生聆听歌曲,介绍作品的音乐特点,作曲家王洛宾创作这首民歌的背后故事;解释歌词蕴含的“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的人生哲理。学生们通过中国音乐的学习,熟悉与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外国音乐的学习,能够以开阔的视野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我们聚焦的学习目标不仅仅关注音乐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学科的育人价值。针对每一首音乐作品,我们编写了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文化的链接与探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陈文雯认为,音乐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学会音乐,更要使音乐竭尽其育人之所能,服务于全面育人的目的,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音乐课以独特的视角为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学生通过聆听、欣赏与理解古今中外绚丽多彩的音乐,了解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人文内涵,探寻闪耀其中的人类智慧。


从聆听音乐,到表现音乐,再到音乐文化探索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音乐课让学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理解能力的同时,增强艺术表现能力,提高音乐素养。“音乐课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音乐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人文情怀、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等核心素养的重要功能,这决定了在音乐学科开展音乐学业评价的必要性。”辛涛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教学的双翼,促进教师教学的有效实施,促进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变革,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真正地爱上音乐课。



标签:学音乐







文章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