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双减”,不应仅停留在“减” | 争鸣

发布时间:2021/11/11 23:32:41 来源:沈阳学吉他 发布:刘巍 阅读:


2021年暑期国人热议的最大话题之一莫过于“双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的推出,这个横空出世的教育界最大的新闻热点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教育界和诸多相关领域掀起轩然大波,并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小学生教育将何去何从的深入思考。


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在学科类校内作业和校外培训全面压减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生的学校音乐教育能够扮演什么角色?它应该如何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文化重任面前起到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中小学教育面临大变革的当下,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自觉,应该怎样抓住音乐教育发展的契机?这些都是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其实中小学生的“减负”工作已提出多年,但随着校内负担的减轻,校外负担却愈发沉重。全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巨大,极大增加了学生课外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双减”政策剑指校外学科类教育培训的弊端,强化学校教育发挥主阵地的作用,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学生们在脱离书山题海的束缚之后,应该拥有轻松愉悦的学校生活与氛围,重塑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初衷。


中国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机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将“琴棋书画”视为文人士大夫必备的综合艺术素养。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诗、礼、乐并重,而乐才是一个人健全人格完成的最终境界。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来,在西学渐进、中西互融的发展之路上,西方音乐文化逐渐成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主流。中小学生接受的学校音乐教育基本以西方音乐为主,而本该在民族精神的塑造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承担重要作用的中国音乐教育处于相对弱势的尴尬地位,这也是长期以来当代学者们反思和议论的严肃话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愈发对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和重视,各类艺术基金和科研项目对传统文化保存、推广和研究的政策倾斜清晰可见。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不仅鼓励老中青少四代师生将戏曲艺术薪火相传,而且号召大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路上,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青少年一代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前提是学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化入“血液”,结合新时代的观念和技术等因素使之自然流淌出来。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古琴和戏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以戏曲进校园为例,各地政府将戏曲学习的主阵地推广到中小学一线,通过社会化统筹运作的方式解决了师资配备和专业学习的问题,用“生旦净末丑”和“手眼身法步”的体验式教学带入学习情境,将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审美、精神世界、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等多方面的信息统一到戏曲学习课堂。在戏曲艺术的发展中大家凝聚了这样一个共识,戏曲发展决不能仅仅依靠培养“角儿”,更重要的是培养戏曲艺术年轻一代的受众,因为受众才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土壤和根基。那么,从中小学生开始戏曲艺术学习,显然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正确选择。


戏曲进校园为中国传统音乐纳入当代中小学教育体系做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在重视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时代语境中,中国音乐课程与西方音乐、世界音乐课程平衡发展,才能呈现出未来可能的勃勃生机。


“双减”政策的初衷是让中小学生脱离被动的超量学习,尤其过重的校内作业负担和“内卷化”的校外培训让孩子们孱弱的肩旁过早地承担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然而,“双减”政策之后的课余时间仍然要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予以合理引导、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中国音乐的美妙音韵中漫步几千年音乐文明的历史长廊,比如感悟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历史场景;为嵇康生命最后时刻临危不惧,用《广陵散》为自己送行而肃然起敬;在《霓裳羽衣曲》的曼妙之中重温盛唐文化的气脉;在《春江花月夜》中体会如山水画般的中国音乐朦胧之美……近代以来,黄自的第一首管弦乐作品《怀旧》流露出的创新精神与抒情气质,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于中华危难之际发出的怒吼,聂耳《铁蹄下的歌女》中感受旧时代底层女性的不幸与悲吟,贺绿汀《游击队歌》中朝气蓬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当一粒音乐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终将有一天它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于盈盈绿意铺满心间。重视中国音乐教育绝不是一种肤浅的民粹主义文化思维,而是让标记中国文化基因的音乐教育从中小学生群体中开始起跑,深度参与到青少年一代的心灵建设,避免未来人格的发展由于传统文化缺位带来诸多问题。


笔者呼吁教委等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使“双减”真正落实到位,掷地有声。希望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性,要建设高水平的音乐师资与培训计划,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相应的音乐教材,要借助现代多媒体的技术手段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寻找创新的源头活水,激活当代人的文化意识以更好地贴合于中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和成长规律。总之,通过在管理层面、教材层面、师资层面等一系列措施,旨在向中小学生们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灿烂的音乐历史与文化,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具体的音乐案例和音乐作品为教学对象,高校与中小学的老师们牵手互助,共同为孩子们打造最适合他们心灵成长和精神浸润的音乐食粮。


对“双减”政策的理解,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减”,而是更应该思考在“减”之后如何“增”,或者说如何借“减”的东风,打“增”的好牌。既要合理地“减”,更要慎重地“增”,能做到这一点,才是对于国家“双减”政策精神的深入解读。通过一“减”一“增”,对中小学生的育人教育实现全面发展、资源平衡的目标,这才是我们最终检验政策有效性的最佳做法。










文章评论:

 以下是对 [理解“双减”,不应仅停留在“减” | 争鸣]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