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审美教育与幼儿音乐欣赏相结合

发布时间:2022/12/7 18:44:58 来源:沈阳学吉他网 发布:刘巍 阅读:


  幼儿的音乐欣赏活动目的:是使幼儿通过倾听音乐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开展音乐活动欣赏活动不仅可以使幼儿接触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愉悦感官、开阔音乐眼界,丰富音乐经验,发展想象、记忆和思维,同时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以往不少教师在指导幼儿欣赏音乐时,较多地偏重将音乐教育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辅助手段,对音乐本身的审美特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抒情、描绘、叙事的音乐语言较为忽视。因此幼儿音乐欣赏活动只有从感受、体会音乐本身的审美特征入手,遵循审美教育的规律,才能使幼儿在艺术之美的感染、熏陶之中,逐步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


  一、音乐作品的审美特征


  (一)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


  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具体的,总是欣赏者凭着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不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他们的内容都要通过由一定的色、声、形等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音乐作品的直观形象,并不像绘画那样以具体的画面呈现在幼儿的眼前,需要通过丰富的想象,联想领略其中的意境。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审美能力低,所以针对幼儿为欣赏的音乐作品,教师在选择时更应该注重音乐作品能体现出形象性的特点,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审美感官,使幼儿领略到音乐的美。如:欣赏——《动物狂欢节》,《动物狂欢节》中变幻的旋律、乐音构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动物形象:快速活跃的声音让幼儿想象成小兔、羚羊活泼伶俐的音乐形象;缓慢、滞重的旋律使幼儿想象到大象、乌龟的笨重、行走迟缓的形象;短而促的旋律让人想象到袋鼠之类的动物在欢快地跳跃;长笛奏出的优雅旋律让幼儿想象在浩瀚的大海里,鱼儿在自由自在地嬉戏游玩;小提琴的演奏让幼儿想象到骡子在叫.....;丰富的画面加上教师的领引,把孩子们带到动物聚会的现场,感受到它们在一起聚会快乐的气氛。


  (二)具有愉悦性和感染性


  美不仅仅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性的艺术,是以人们欣赏它动听旋律的时候引起人得情感共鸣,实现其审美作用。幼儿期正是情感有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幼儿的情感体验也逐步丰富多样,富有感染力和情感性的音乐艺术能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我们在教学时经常会看见,不少幼儿在倾听故事的时候,或是在欣赏一支乐曲时,往往会身不由己地陶醉在故事或乐曲所描绘的境界之中,把其他的一切都置之度外,并深深地被作品中所展示的矛盾冲突、艺术形象所感染,甚至于久久不能忘怀,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奏做起动作来。如:在组织中班幼儿欣赏《摇篮曲》时,缓慢、优美的旋律使幼儿渐渐进入到睡觉的场景,有的幼儿闭上眼睛,有的幼儿倒在旁边同伴的怀里,同伴轻轻地随着节奏拍同伴,像是在哄孩子睡觉;有的幼儿双手交叉随着节奏拍肩膀左右摇动等...


  (三)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


  音乐创作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凭借想象、联想而进行的创造性审美活动;而音乐欣赏则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这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教会幼儿掌握音乐基本构成要素及表现手段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想象、联想和创造,从而产生共鸣。如:乐曲《打字小姐》,在欣赏乐曲前,教师找来老式的打字机,引导幼儿认识打字机是怎样工作的,打字时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让孩子们幼儿对老式打字机有了认识。在接下来欣赏中,一开始孩子们听见均匀连续的八分音符采用顿音形式奏出,单纯而轻快,声音很像是打字时发出的声音,孩子们情不自禁的在自己的腿上模仿打字,当连续三小节后出现的铃声以及推动机头的咔嚓声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忙碌紧张的气氛,孩子们的双手更忙碌了,一会打字,一会去推动机头忙的不可开交,仿佛置身于乐曲所描绘地那个场景中。乐曲在这些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中,会不时加入些休止符,使原本的节奏变得不稳定,好像是打字时的间歇动作一般,乐曲听起来感觉速度好像是慢了,有的幼儿想象成打字累了要休息,有的幼儿就伸伸懒腰,有的幼儿就搓搓手,有的幼儿假装整理文件,想象创造出自己所理解的乐曲内容。


  二、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


  (一)掌握音乐本身的审美特征,注重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所以不能忽视了其本身的审美特征,音乐和文字、绘画更艺术一样,本身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情达意的手段,音乐欣赏是靠听觉来获得感受和体验的,那在欣赏音乐时,旋律、和声、节奏、音色和曲式结构都等等都不能分割,如果对各种表现手段缺乏了解就很难对音乐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我们在制定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目标时,不能仅仅把欣赏活动的目标定在认知教育和德育、智育的辅助手段上,而应重视对音乐本身审美特征的挖掘和理解,在了解音乐基本表现手段的基础上感知音乐作品的内容、形象、结构以及其他表现要素,帮助幼儿掌握音乐欣赏教育领域的内在联系。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让幼儿感知这首曲子是进行曲式,它具有进行曲的特征:节拍感强、律动明显。同时还配有视频,就会把玩具兵进行操练,双方对峙兵刀戈相见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再加上教师的语言和音乐变化的提示,把幼儿带入他们想象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幼儿对乐曲的感知和理解。


  (二)选择富有审美趣味的作品,注重激发幼儿的音乐审美情感


  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往在选择音乐欣赏的时候,主要会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在音乐欣赏的教材和内容是往往选择形式较简单,篇幅较短小的乐曲。而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雷夫斯基曾经说过:“只要音乐是明快的、形象化的、而且展开自然,即使相当复杂,孩子们也能够接受记住并且复现出来...”。虽说孩子小,但是幼儿的情绪、情感正处于迅速发展期,使得他们容易接受节奏、旋律、色彩等形式的情感表现性,由此发现其中特殊的内容情感。那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征在内容的选择上注意题材、形式、风格的多样化以及创作、演奏上的艺术性,为幼儿提供音乐形象鲜明、情绪对比鲜明并富有一定故事情节的优秀作品,使幼儿在感受、理解音乐审美特征的同时接纳、寻味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情感,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如:《金蛇狂舞》乐曲的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乐曲是三段体结构,旋律始终具有鲜明的节奏特点。第一段乐曲一开始,就以明亮上扬的音调不断地呈现出欢乐、昂扬、奔放的情绪,让人耳目一新。第二段由两小节打击乐器音响引出的更加热情昂扬而且流畅明快的旋律,令人感到充满生机而富有生命之活力。第三段作者巧妙地借鉴了民间锣鼓点中“螺丝结顶”的结构形式,上下句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速度逐渐加快,加之锣、鼓、钹、木鱼等打击乐器的节奏烘托,使情绪逐层高涨,直至欢腾红火的顶点,生动地再现了民间喜庆时巨龙舞动、锣鼓喧天的欢乐场面,洋溢出鲜明的民族性格特色和生活气息。又如:《洋娃娃的葬礼》通篇则低沉缓慢,充满了悲伤和无奈,让人听后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


  (三)强调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注意发展幼儿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


  长期以来,在幼儿的音乐欣赏活动中采用的方式是:听教师讲解音乐、展示音乐(播放录音、录像或现场表演)为主要教学方法,或以先完整听后乐曲—分段听—再完整听为唯一教学程序,这种单向封闭的活动,忽视了幼儿作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潜在的创造性。那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僵化的、单一的、成人化的教学模式和审美评判标准,建立一种尊重、相信每一位幼儿,为幼儿提供自由、宽松、充满创造气氛的学习环境,鼓励幼儿自由想象和创造,采用让幼儿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创造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探索,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敏感性和表现力,让每个幼儿都有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正面反馈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使幼儿在审美感充分积累的同时,能进行比较随意的情感创造,体验创造的快乐。如:乐曲《赶花会》,乐曲本意是表现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花会”佳节中,人们兴高采烈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花会,一时花香鸟语,百花吐艳,人群熙攘,欢声笑语、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幼儿想象成动物们赶花会,有的幼儿想象成自己的爸爸妈妈带自己参加赶花会...,在面对幼儿们自由的想象是,教师没有否定幼儿的想象,而是帮助幼儿想象在赶花会上你们会做些什么,做什么最能与乐曲相配。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幼儿,体现幼儿的主体,同时增强幼儿创造的自信心。(合江县合江镇第一幼儿园 吴晓莉)










文章评论:

 以下是对 [把审美教育与幼儿音乐欣赏相结合]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