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流行歌最好听的部分叫副歌而不是主歌?

发布时间:2025/10/7 18:33:27 来源:沈阳学吉他 发布:刘巍 阅读:

喜欢唱歌的朋友对“主歌”和“副歌”这俩词肯定不陌生。“主歌”就是一首歌当中前面比较平缓、叙事的部分,而“副歌”则往往是一首歌最朗朗上口的部分。


但是我相信,连同我在内的各位听众,一定有过这样的疑问:


最有记忆点的高潮部分为什么偏偏要叫“副歌”?


高潮不才应该是主要的段落吗?那为什么要把它放在“副”这个位置上?




今天我们就结合具体的歌曲来聊聊,什么是主歌和副歌,怎样可以把主歌和副歌写得更好。



主歌和副歌怎么来的?




首先,我们先要明确一个结论:主歌、副歌这种叫法,本身就是源自坊间的口口相传,而不是某个官方机构的权威定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主歌和副歌就是「歌曲段落」的一个代号。



如今我们大部分的华语流行歌曲都是按照「主副歌结构」来创作的。




主歌对应的英文是Verse,副歌是Chorus,从英文的字面意思来看似乎也没有主副的关系。


那为什么一首歌的高潮部分要叫做副歌呢?


Chorus的中文翻译是“合唱”。合唱,本身就是由一个以上的多个人进行的唱歌活动。


而多人合唱,这是一个复数概念。再加上早期的音乐,高潮部分有很多重复的乐句。所以,我个人的猜测是,最初人们对于歌曲的高潮部分其实是叫“复歌”,是复数、重复的这个“复”,而不是主副的这个“副”。


后来慢慢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复歌”可能慢慢被叫成了“副歌”,而没有人去深究这个叫法的正确用字。


与此同时,随着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一首歌曲前面铺垫、平缓的叙事部分,也需要一个名词来定义,并且和高潮部分相对比,那就取和“副”相对的“主”来定义。于是,“主歌”、“副歌”的叫法,就这么出现了。



主歌和副歌的关系


在我写歌的初期,我的师父曾经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


“你的副歌,要写得和主歌像是两段作品,要层次清晰,有所变化;但又要有所关联,不能脱节,听上去依然是一首连贯的曲子。”


当时我还不能太理解这句话,后来歌写得多了,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具体点说,就是:


1、主歌和副歌要形成清晰的层次,音程的变化、情绪的递进要合理,既不能一平到底,又不能突然跳动过大、强行拔高;


2、主歌和副歌之间,应该有相似的部分,比如同一套和声走向、同一组构成旋律的动机、同样的节奏型等等。




我们来一个一个说:


1、主歌和副歌要形成清晰的层次,不能太平,也不能变得太突兀。


以这首《恋人未满》来说:





这首歌的主、副歌其实基本就是一致的旋律,只不过副歌比主歌高了一个整八度。这个时候,如果不对这两个段落之间的衔接部分进行一个推动的设计,这种段落间的音程变化就会听上去特别突兀。


这首歌的作曲者,在这里就用了一个很聪明的方法,前面的主歌部分,音程变化大多是二、三度;在过渡段部分,在整体保持二、三度音程变化的情况下,将整个音区整体升高(蓝色),合理地推动到下一个八度。




同样的处理手法,在《跟着感觉走》当中也有运用:




这首歌也是主、副歌的旋律有着极高的相似度,但是副歌比主歌要高一个八度(红色)。作者同样也是运用相同的思路,在主歌最后一句,升高音区(蓝色),朝副歌高八度的音区靠近,让主歌部分和副歌的闲街听起来显得自然。




上面是副歌和主歌音区变化比较大的案例。那么在小幅度的音区变化中,可不可能写出主、副歌层次鲜明的作品呢?


答案是可以的,周杰伦的很多作品,特别是一些早期作品,就具备这样的特质。


比如下面这首《园游会》。



这首歌整体的音程跨度都在二度、三度这样的范围内,不算跨度很大,听上去比较舒缓。但是这首歌的副歌部分,又明显比主歌更突出,一方面当然是副歌用以谱写旋律的动机和主歌有所区分,另一方面则是副歌的音区比之主歌有一个明显的扩展延申。




主歌部分大部分乐句的音区集中在5到3这个范围(红色),最后一句开始有了向更高的音区延伸的趋势(蓝色);到了过渡段,承接住主歌的延伸趋势,将音区拓展到1到6这部分(黄色)。


然后在副歌部分,继续用这一部分的音区,再结合先前低音区的5、6,依然以二、三度的思路构成乐句,但是音程变化的空间比主歌要宽,可使用的音区有了一个八度,而且主要以更高一些的3、4、5为主体(绿色),听起来也比以1、6为主体的主歌更高一些。




2、主歌和副歌之间,应该有相似的部分


A、相同的和弦走向


这应该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创作主、副歌的手法,使用同一套和弦走向的主、副歌有很多,比如朴树的《平凡之路》,全程6415和弦循环:






复杂一点的和弦走向,有周杰伦的《免费教学录影带》,主、副歌145走向:





这种手法一般适用于A-B型,即主歌-副歌的结构,如果主歌和副歌外还有其他的段落,如预副歌、最后一遍高潮前的过渡段,则一般不会使用同一套和弦走向(但也不是绝对的)。


B、旋律的相似


在很多的流行歌曲中,副歌的旋律和主歌是有一定重合度的,这种情况多用于开头(如刚才1中所写的同一组旋律升高一个八度),衔接以及结尾。


比如光良的这首《约定》:






这句旋律出现在主歌进入副歌前的最后一句结尾,还有两遍副歌的衔接处,以及和副歌最后一句结尾的衔接处。


再有像《花香》这首歌,画红线的旋律在主、副歌的最后一句皆有出现,分别和下面的段落衔接:





再比如像小柯老师创作的《想把我唱歌你听》,主、副歌开头的旋律是相同的,之后连接上不同的旋律走向,也形成了良好的层次感:






C、同样的节奏型


这一点,玩得比较出色的是小柯老师。小柯老师在创作歌曲的时候,经常是一个节奏型走到底,但是旋律又写得很连贯,这样写出来的歌曲不仅好听,而且变化较少的律动,也大大降低了学唱的难度。所以小柯老师的很多歌曲非常朗朗上口。


比如《我们好像在哪见过》这首歌,主、副歌几乎是在不断地重复同一个节奏型:





还有《日子》这首歌,也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作品。这首歌的节奏律动更加简单,除了第二遍主歌进副歌前的乐句以及副歌的最后一句,全程都在重复同一个节奏型。



即使如此,小柯老师依然在旋律上进行了雕琢,避免了律动重复带来的平淡。




写在最后


通过今天的分析,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主歌与副歌:


主歌是一首歌前面铺垫的部分,其中的一些成分,如旋律、节奏、和弦,在高潮中也有所运用,因此,这些成分也是整首歌的主干部分。就好比我们讲一个故事,“主歌”就是在交代人物和故事的背景,渲染氛围和铺垫情感。


而高潮段落沿用了这些主歌中出现的成分,来承接主歌,作为附属,我们可以称其为“副歌”。也就是到了整个故事中最直击内心、抒发情绪的部分。


写歌就像讲故事,但如何把故事讲好讲精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这也正是我们创作音乐时候最大的乐趣。










文章评论:

 以下是对 [为什么流行歌最好听的部分叫副歌而不是主歌?]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