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去滑音是20世纪提琴教学的重大失误,是艺术审美的贫乏

发布时间:2020/9/10 20:17:10 来源:沈阳学吉他 发布:刘巍老师 阅读:


近日,卫登堡国际音乐节小提琴夏令营在苏州举行。来自北京、江苏、山东等地区的31位小提琴少年在五十多场独奏与重奏大师课中尽情汲取音乐的养分,在5场音乐会中淋漓酣畅地展示自我,收获满满。


打造开放的教学与表演平台


“我们把夏令营打造成一个开放的小提琴教学与表演平台,也像一个大家庭——通过全天候的大师课,学员们从风格迥异的四位老师那里吸收到不同的养分;家长和老师们近距离地交流探讨音乐教育中的疑问和难题,其乐融融。”苏州音协小提琴学会会长金晓龙介绍,本届夏令营特邀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林朝阳、中国交响乐团二提琴副首席董智敏、山东艺术学院教师杨晓飞为学员们授课;中央音乐学院的专业钢琴艺术指导老师担任伴奏。短短的5天时间,小学员们在5场音乐会中呈现了许多精彩的曲目,如亨德尔《A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诺瓦切克《无穷动》等。


董智敏认为,孩子们的音乐生活不能少了演出和比赛,通过比赛培养孩子的成就感,通过登台建立孩子学琴的积极性。他带领智乐少年室内乐团的6名团员从北京专程赶来参加此次夏令营,他介绍:“孩子们参加了炫技、合奏、独奏、重奏以及汇报音乐会,挑战了一些高难度的曲子,比如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和那么多同年龄段的提琴少年同台献艺、切磋交流,他们觉得太过瘾了。经过舞台的锻炼,有几个孩子回来考级感觉非常轻松,提高很快。”


让孩子学会独立构建作品


夏令营期间,林朝阳教授为每个学员上课,向学员们讲授了小提琴基因教学法。


“我自回国任教之后,近二十年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把一个特别复杂庞大的小提琴教学系统简化。从2008年开始,逐渐归纳总结出一套疏朗完整的逻辑和训练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各种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琴童。”林朝阳表示,每个琴童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掌握高效的学琴方法。


林朝阳总结,练琴时最常见的困扰是不清楚自己该怎么练,如果事先了解小提琴背后的技术构成和原理,充分理解乐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那掌握其演奏技巧就不难了。比如说,帕格尼尼的提琴技术就完全遵循了古老质朴的器乐演奏技法,他只是将传统技法通过作曲手段在作品中进行了巨大的效果提升,在技术本质上并没有创新,因为无从创新——对古老的提琴技术的推敲即使到了20世纪的伊萨伊时代,依然没有什么新鲜事物,只是音符的组合方式不断在变化。因此,最重要的是让琴童们了解到,不同时代的小提琴曲目从内在结构上讲并没有变化,要学会自己去解构一首作品。


林朝阳举例,9岁的小学生许嘉禾从去年1月开始接受“小提琴基因教学法”的培训,半年后,许嘉禾就开始尝试自己“解构、构建”作品,自己解决技术问题。目前,他已经能将不同的感受转化为对音乐效果的追求。


“在夏令营的音乐会上有林朝阳老师的学生演奏空弦,非常令人惊讶——通常音乐会上不会有空弦的演奏,这样安排是为了让大家领悟到基本功的重要性,了解如何练习空弦才能达到锻炼右手的目的。”董智敏表示,林朝阳小提琴基因练习法是其基因教学法的开始,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效果显著,大大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方法。


董智敏认为,这套教学法特别有效的关键之处在于,它可以让演奏者慢下来、松下来、静下来——如果演奏者过于紧张、总是赶拍子,脑子是不清楚的。“过去我们都在跟音符较劲,没有去反省,学习小提琴的根基是什么。我用这个练习法教我儿子,他三个月就取得了很大进步。”


删去滑音是小提琴演奏技术的误区


小提琴左手有两大基本技术:单一把位内的原地跑动技术和换把技术。


林朝阳分析,随着时间线的发展,我们听到延展而来的音乐面貌,感受到音乐是线性的。平时练琴,跟随着音程延展而产生了线性的运动概念,久而久之,我们的感官和意识都形成了无所不在的线性跑动的逻辑。由于这种线性的习惯,遇到越快的音乐我们就跑动得越快,于是,一直在线性运动中追赶。这导致我们对左手技术产生了重大的误解。


其实,事实是相反的,线性的奔跑并不存在,因为本质上,手指是在原地跑动。线性运动的导向是不确定的,非线性的循环才是可控的逻辑和有益的经验,才是稳定的。就像手表里的飞轮,也像火车的引擎——轮子在原位滚动,火车开向远方。只有把提琴的左手运动技术理解成非线性的,技术才会稳定。


林朝阳将换把称之为滑行与移动,是指将不同位置的原地跑动连接起来。换把技术的关键在于,移动时的速度要慢,怎么降速呢?演奏中尽可能完全地使用全时值,这是我们赖以降低运动速度的关键,慢才能驾驭、才能保证安全。


“自克莱斯勒和海菲兹的时代以后,人们片面追求无痕迹的‘干净的’(无滑音)换把,导致我们不断在挑战肌肉机能和神经反应的极限。如今,大多数演奏者的换把速度大约是安全换把速度的十分之一,这种做法非常危险,而且不近人情。”林朝阳认为,极速抽搐式的换把是反人性的,由于换把趣味的改变,当代演奏方式对极限肌肉素质的挑剔,淘汰了许多本来音乐天赋很好的习琴者。音乐来自于语言,人类语言自然带有滑音,滑音是情感最自然的流露,滑音的不同使得演奏有特点、有辨识度。而删去滑音是20世纪提琴教学里的重大失误,是艺术审美的贫乏。


基因教学法助老师掌握高效方法


林朝阳总结,当你了解提琴的构造,实际上可以将提琴视为一根弦的乐器,那么你就理解了它“1×4”的设计概念——我们的手指只要从单弦的位置原地横向平行地复制,音程就以五度关系发展,这是古代人朴实的工程法则。每个把位内的28颗音,来自一个4×7的矩阵,它由四个手指的横向转移完成,绝对没有纵向的移动,更不需要线性跑动。训练这种平行转移的手感和把握能力,需要练习三度旋转和四度旋转。


因为提琴被设置成四根弦,最多可以同时演奏2-4个单音,也就出现了乐理中的双音以及和弦。基于单根弦的概念,其实没有必要把双音技术独立出来看待——双音只是一组在演奏中同时产生两个单音的现象。


他分析,在两根相邻的弦上同时出现1+3指,或者2+4指,出现的就是3度双音;如果将手指左右反向横移,结构相同,出现的是7度双音。所以,3度和7度是同一个结构的正反相,它们是同一个东西。


在两根相邻的弦上同时出现1+4指,出现的是8度双音;如果将手指左右反向横移,出现的是2度双音。所以,2度和8度是同一个结构的正反相。


由此:在单弦上的3/4/2/1手指的准确和稳定是演奏的基础,当出现四根弦之间的横向组合时,只有三类双音关系:


单弦的1+4指关系=相邻弦的8度/2度;单弦的1+3指或2+4指关系=相邻弦的3度/7度;单弦的1+2指或2+3指或3+4指关系=相邻弦的4度/6度。这三类双音关系可提炼为:三度/七度反相;二度/八度反相;四度/六度反相。而十度双音是八度双音的扩大,换指八度双音是七度双音的扩大。


林朝阳表示,近几年,他接触了不少基层小提琴教师,充分了解基层教师的需求。只有帮助这些老师掌握高效的练琴方法,才会让更多琴童受益。因此,9月中旬他将在苏州举办第二届小提琴基因教学法师资培训,未来还会在成都等地陆续开展师资培训。



标签:学音乐







文章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