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剧,歌者和指挥到底谁该盯着谁?

发布时间:2020/7/3 15:33:12 来源:沈阳学吉他网 发布:刘巍老师 阅读:


歌者与指挥,在歌剧演出中谁也离不开谁,合作顺畅的相得益彰,合作不顺畅的则是恨不得“整死”对方。


李澄(以下简称李):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一位在欧美歌剧院还有些合同的华人男高音首次回国办独唱会,第一首唱的是“女人善变”,第一段结束前,这位男高音正准备潇洒地炫一下华彩进入第二段时,指挥却一直低头盯着谱子,非常干脆地直接停下,同时做出接着进入下一段的手势,令这位男高音措手不及,被“扔”在了乐队结束音的后边。他只好赶紧调整自己的呼吸和节奏跟上乐队,颇为狼狈。马老师,您说唱歌剧、音乐会,到底是应该歌者死盯着指挥,还是指挥死盯着歌者?


马金泉(以下简称马):我曾跟中央戏剧学院的一位表演老师说:“我们搞歌剧表演的人要比你们难。你们话剧演员在舞台上演独角戏或对手戏的时候,没什么其他多余要考虑的事情,不同演员可以根据自己对人物情绪的理解去抻拉或是快速说出台词。但唱歌剧到你唱的时候你说我还没准备好那可不行。演歌剧要考虑的东西很多,首先要严格遵循音乐作品规定的速度、音高、音准,进入咏叹调演唱时还要发挥好歌唱技术完美地唱出高音等;无论是一个人的演唱,或是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六重唱、十二重唱——也就是跟剧中其他角色交流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投入人物情感,所有的舞台演唱都要用余光看着指挥。所以跟戏剧表演相比,我们相当有难度。”在舞台上不顾这些,是不行的。


李:是的,唱歌剧时演员是一定要看指挥的!


马:由于我们中国的歌剧指挥培养起步比较晚,如果不是我孤陋寡闻,某些学校可能在这方面做着努力,但国内多数音乐学院的指挥专业,歌剧指挥的培养仍是薄弱环节。通常,我们指挥系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出国深造,说是去学指挥,但实际上同时也是一个学语言的过程。对于一个专业歌剧指挥,除了英语以外,上演剧目的语言最好也能懂,所以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有些指挥仅限于歌者跟乐队能合上就行,但这可能是一个最基础的要求。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指挥没有什么音乐处理,站在乐队前几乎就是个“人工卡拉OK”的感觉。有人玩笑开得较大:“还不如立一个节拍器。”但是音乐不是这样啊!每个不同的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投入不同,对速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当然,这个“对速度的影响”并不是随意的,更不能胡来,绝不是我今天感情特别投入哭得死去活来,然后把应该15分钟的音乐抻成25分钟,或是把15分钟的音乐加速成8分钟甚至更短。无论是歌者或指挥,谁都不能这样干。


记得一次歌剧合乐队时,某大腕儿跟指挥吵了起来,指挥说:“你这速度是不是唱得太随意了?”大腕儿说:“人家欧美的指挥都是跟着歌剧演员的速度走,怎么到你这不行了?你得会跟啊。”其实,基础的节奏还是要循规蹈矩的,在这个基础之上,你想要在某个地方抒发一下个人情感,要抻一下或是快一点,就必须跟指挥商量好,即兴发挥或是随心所欲是不行的,就可能会遇到麻烦。指挥把控音乐走向的全局,歌唱家必须尊重指挥。


而从指挥的角度来讲,一是作品要烂熟于心,另外,也要了解跟你合作的演员的演唱习惯。有的演员喜欢在高音来临之前放慢速度,做好准备,然后冲上去。这时候你不等他,肯定合不上。还有对作品的理解、对语言唱词内容掌握的程度等。所以,歌者在跟乐队合作之前,与钢琴合作的作业或曰“功课”是一定要做的,也就是说先期排练必须的,这叫艺术规律。跳过这一环,直接上乐队,那不算奢侈、豪横,算什么呢?


李:在我的印象中,很多指挥要求歌者绝对服从。


马:是的。某些指挥有些时候不顾歌者的感受,也不管导演的戏剧调度,一味地要求“你按我的来”,这就是沟通不够。导演、指挥、演员的合作,如果各想各的不能成为一个整体,这台戏一定不好演。


李:你最怕什么样的指挥?


马:记得斯坦尼拉夫斯基说过:“你是喜欢心中的艺术?还是喜欢艺术中的你自己?”很多歌剧演员其实都是喜欢歌唱艺术中的自己,个别指挥也是如此。我曾开玩笑说,我特别害怕指挥到了台上以后变成舞蹈家。前年,我在南方的一个大都市听一部歌剧,那场歌剧可能是那个剧院音乐季的首场演出,乐池里,那个欧洲大腕儿指挥手舞足蹈,指挥棒一拍下去能抖三四下,结果男高音硬是没进来,演出在尴尬中停下来了。我能看出那个男高音非常生气,愤怒的眼神中“命令”指挥:“再来一把!”待那位指挥规规矩矩地把音乐“送”给男高音后,演出顺利进行。


李:有一年,一位知名指挥家在排练《茶花女》的时候跟我闲聊,他说自己是德奥系统培养出来的指挥家,不大认同意大利歌剧指挥“给歌手发挥”的习惯,他认为作曲家写的节奏和长度都是有深意的,随意改变不够严谨,虽然很炫也很讨好观众,但其实降低了作品的品质。


马:就音乐本身来讲,严谨是对的,任何音乐都必须遵守严谨性。不是说意大利的歌剧就随意,它有它的严谨,德奥有德奥的严谨。但是,严谨不等于卡拉OK,“给歌者发挥”的空间不是随意,Rubato(自由速度)不等于胡来。


李:记得当年多明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纳布科》时,是用自己带来的指挥。自带或自选指挥是给自己的演唱保驾护航,记得帕瓦罗蒂两个贴身指挥一个是发小儿马吉拉,另一个是个匈牙利指挥。


马:跟熟悉自己的指挥合作是好事,也许那个指挥未必是多么高的高手,但彼此了解各自的习惯,这很重要。其实,如果指挥和歌者都做足了功课,彼此互相尊重,没有什么做不好。在台上,歌者和指挥一定要互相看对方,尤其是演员不能全身心在戏里面。


李:一次现场看《茶花女》,女高音在有技术难度的地方根本不管谱子上怎么写,“碰一下”就赶紧跑,嗓子有富余的地方就由着性子抻长了唱,那个指挥心里一定在骂人。


马:说句公道话,当指挥遇到这种歌手的时候心里肯定是很难受的。还有一些人音准、节奏都很好,舞台站位、表演都做得很好,就是歌唱技术不灵,该有的高音最后全低八度唱,指挥也会非常无奈,非常难受。歌剧艺术一个人是不能完成的,缺了哪一方都会失去意义。


李:曾经有一种说法,上世纪80年代之前歌剧是指挥的时代,之后就进入了导演时代,指挥在歌剧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马:很长一段时间,戏剧舞台有“导演中心论”的说法。就歌剧而言,我个人认为以导演为中心有些时候就不太好,导演应该跟指挥紧密合作。何况我们现在很多的导演不是很懂音乐,甚至根本不懂音乐、不懂唱,这样就更有必要多征求指挥的意见和想法。实际上不少有经验的指挥是很懂戏剧的,因为他歌剧挥得多了,看过的音乐戏剧比较多。根据音乐的走向,他知道戏剧的发展应该呈现一个怎样的效果,所以很多指挥会导演歌剧,像卡拉扬就曾在歌剧舞台上调动演员,甚至参与舞台美术设计。当然,他更懂如何演唱才能更发挥声音的优势,更有歌剧感。所以在中国,参与歌剧的导演一定要与指挥携手工作。



标签:歌剧







文章评论:

 以下是对 [唱歌剧,歌者和指挥到底谁该盯着谁?]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