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叔诚:如何训练手指的能力?

发布时间:2020/7/7 16:03:50 来源:沈阳学吉他网 发布:刘巍老师 阅读:


我在前文说过:“专业”与“业余”并非是水平与程度的区别。但一旦选择并进入了专业领域,就要对音乐(特别是钢琴音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研究。对此,我想就三个话题来分别论述,即:技术、声音与音乐。严格地讲,这三点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无一可以或缺,只能说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弹好钢琴这个大题目。


功夫最需汗水,方法最需机智


演奏钢琴的技术可说深不可测,一代又一代的技巧大师出现了不少,却从来没听说有谁成为了“世界冠军”,或是谁创造了“世界纪录”。这是因为在钢琴演奏中,技术永远是表现音乐作品的手段,完全不同于诸多竞技的体育项目。世界上没有目的的手段是毫无意义的,也是不可能形成的,演奏钢琴当然也是如此。只有目的(弹什么)越清楚,手段(怎样弹)才能越明确。如果说三百年来有个钢琴技术发展史的话,它一定是伴随着钢琴乐器的发展史和钢琴作品的发展史而形成的。


不争的事实是,三百年来钢琴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其表现力也越来越强;为钢琴而创作的作品越来越丰富,其演奏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难;随之钢琴演奏家的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讲究(而且肯定还在不停地发展,似乎是在挑战着人类所能的极限),令人望而生畏。所以当今几乎所有的专业钢琴的学子们无不把技术训练当成了“头等大事”(虽不正确,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明摆着,如果由于技术能力的局限,很多作品弹都弹不了,如何在演奏领域脱颖而出?手上的力不从心一定是事业发展道路上的头号障碍,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我认为要达到高水平的技术能力,有四个必备的先决条件:一要“童子功”。这点不用多说,世界上演奏家的功夫几乎都是自幼练就的。二要“有天赋”。天生具备优良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三要“下苦功”。能保证足够的、并持之以恒的练习时间。四要“讲方法”。善于掌握科学正确的练习方法和演奏方法。这“四要”虽为必备,却很难有绝对标准,因为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四点皆优自不必说,四点皆差则当然没戏。


但对绝大多数的专业学生来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各人条件自我考虑该如何扬长补短(不是“避短”)。在我学习钢琴的路程中,可以说从始至今一直被技术问题困扰。1958年小学毕业后,仅凭一首小奏鸣曲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虽说也学了四年的钢琴,可什么都不懂,什么见识都没有。当我踮着脚扒着窗户看到已荣获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第二名的刘诗昆与学校的交响乐队排练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时,简直惊呆了:原来钢琴是这么“玩”的呀!无法弥补的遗憾,促使我不得不在提高练琴效率上去动脑筋。这也正是我将在下文讲述的重点(即前述“四要”之四):有关弹奏方法和练琴方法的问题。


我把所谓“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功夫”,一类是“方法”。功夫要靠长期磨炼,使自己的生理机能获得进化;方法则要通过学习、摸索、尝试和体会,有可能在短时期内获得。功夫最需要汗水,方法最需要的是机智。两者缺一不可。论及具体的钢琴技术,我们不妨按照身体部位进行分析。


将支撑力锻炼贯穿技术练习中


尽管现代的钢琴演奏已然涉及全身的参与,但最关键的部位依然还是手指。在这件乐器上,人们绞尽脑汁开发出无穷的弹奏技巧(包括声音的技巧),但一切的最终依靠必定还是处于第一线的手指。显而易见,如果没有手指的基本功,其他的一切都是徒劳无用的。


说到手指的功夫,很多人马上会想到“灵活”“快速”“均匀”“颗粒性”“干净”等字眼,其实这都是表面的东西,并非是手指功夫的实质(充其量只是手指的一个部分——关节)。真正手指功夫的关键,是不太被看见的、内在的“支撑力”。我们手指的天生支撑力都不是很强(起码用在演奏钢琴上是不够的),且五根指头的长短粗细的差别自然造就了其支撑力的不同,但为了获得演奏钢琴的技巧,更确切地说是为了获得乐器良好的声音和乐曲丰富的表现力,我们必须要通过长期而有目的性的练习,去掌握并加强这个内功,使每根手指均具备足够的支撑力。


手指技术是多方面的,每个演奏者都必须熟练掌握诸如音阶、琶音、双音、和弦、八度、多声部等多种技法。为此有关练习各种技巧的练习曲和专家们给出的练习指南比比皆是。然而所有的一切奏法都是一个目的,即以不同的方式向接触键盘的指尖传送“力”。也就是说:无一不是需要和依靠手指“支撑力”的。试想,如果手指不具备理想的支撑力,如何要求“站得住”和“独立性”?如何能做到“灵活”与“均匀”?如何将我们身体的能量“贯通”到键盘?如何能找到富于“弹性”的触键?……


我们也可以观察一下,为什么有人能够弹得飞快,但却做不到干净清晰?为什么有人想方设法想表达音乐的多声部与多层次,却永远力不从心?为什么有人在家中的立式钢琴上还弹得有模有样,可上台演奏九尺的音乐会三角琴时便判若两人?


可以说,手指的支撑力是一切钢琴技术的基础。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曾著文说,“本人发现在钢琴教学中,手指的支撑训练还没有被摆到足够重视的位置”,并据此给出了相当具体和细致的练习建议。在此我只想进一步告诉已进入专业院校的学生:无论你的程度高低,无论你是在练习车尔尼练习曲还是肖邦练习曲,都要随时随地、想方设法使手指的支撑力得到锻炼和加强。

关注手指的功力,要将支撑力的锻炼贯穿于各种技术练习之中。根据我的经验,在练习手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要点。


(1)要动用耳朵。要听到钢琴发出通透、结实的声音,力求每个不同的音,即每个不同的手指发出同样质量的声音。法国女钢琴家玛格丽特·朗说过:“一直竖起自己严格要求的耳朵,就等于一直有一个可靠的训练良师在旁。”(2)放慢。用来得及听到和顾及到每个音的速度练习,检查不到位的手指。(3)不用踏板,以利听辨。要知道,再好的耳朵在踏板踩下的一片共鸣声中也难于检查到每一个音的质量。


对症下药才能让手指“跑得好”


在弹钢琴的动作中,主要运动的关节是指掌关节即第三关节(虽然大拇指比其他手指少一个关节,但仍是靠近手腕的第三关节),手指是否灵活,就完全依靠它来完成。我们从初级的练习曲开始,就已接受了这方面不胜其数的练习。在这些手指跑动的练习中,如何更快速、更均匀、更清晰、更有力、更光彩,可以说是我们长年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而且也永远是“做得还不够”。


由于我们的手“不适合弹钢琴”的天性,五个手指不仅长短不同、力量不一,而且在运动中总是爱“互相帮助”。这点恐怕每一个学习钢琴的人都有所感同身受:5指弱小;4指无力,而且活动起来总要依赖邻居(3指或5指);大指短且笨,天生习惯左右(向掌心方向的)平行运动,却不善于上下运动;只有2、3指相对好使,却又常常越俎代庖,影响“别人”。尽管经过多年的练习后,手指的独立能力逐渐加强了,也能够在琴键上自如跑动了,可先天生理的局限却是永远摆脱不了的。即使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大钢琴家们,也依然还要不断地保持着手指的基本技术练习。


要让手指跑得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练琴招数,研究此道的教科书也很多,却很难说哪种办法最具实效。那该怎么办?以我的经验,只有靠自己多看多想多听、兼收并蓄,选择对具体要克服的技术弱点有针对性的练习方法对症下药,否则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举例来说,有一位临时找我上课的同学,请我听他的肖邦练习曲(F大调,Op.10 No.8),这首作品他已经完成了考试,并演出过多次,弹得够速度。但我发现他的手指虽然跑得很快,却不够均匀。对此他自己也心知肚明,可就是练不好。于是我问:“你在家是怎么练的?”他回答:“我的手指独立性差,所以我每天都保证放慢速度,高抬手指,每天保证连弹十遍。”当他展示了如何练习的过程之后,我便发现了他的问题出在练习方法上。我告诉他:“你一味地高抬指慢练,造成了方便抬高的手指越练越过高,而不方便抬高的手指不仅没得到锻炼,反被忽视了。这样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增加了负作用。”问题的关键出在练琴的方法上,而练习不得法的根源则是出自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然后,我开始给他找不均匀的具体原因:第一,他的不平均不是表现在时间(每个音之间的间隔)上,而是表现在音质(每个音的音色和音量)上;第二,造成音质不一致的原因在于手指的触键动作;第三,触键决定音质的要素是:击键的速度和力量;击键前手指距键盘的高度;击键后离键的时间。如果这三点做到了一致,音质就肯定一致了。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就是他的各手指关节在击键动作中的不一致。为了更清楚地显示,我让他在桌面上乐曲的指法弹一句,桌面发出了非常不平均、强弱不等的咚咚声,顿时手指的问题暴露无遗。当我看到他恍然大悟的表情,就说:“既然症结找到了,如何练的问题就轮到你自己回家想办法吧!”


半个月后他再来上课时,这首练习曲弹得相当精彩,不均匀的现象基本解决了。于是轮到我向他讨教了:“你是怎么练的?”他笑得有点不好意思,说:“上次课后我换了一种练法。我把每个十六分音符都弹跳音,用指关节跳,注意每个手指都从同样高度下键,并且要求每个音发出同样力度的跳音,使我发现了很多原来没注意到的触键问题。”“比如呢?”“原来我从没发现我的2指弹下去后离键太慢,大大影响了前后手指的动作……”我打断了他的话:“非常好!你不仅找到了正确的练习方法,更重要的是你学会了如何动用你的脑子和耳朵。”


说到此,我不禁有感提出一个忠告:太多的人只要求自己在学习音乐作品和练习乐曲中“勤于用脑”“善于思考”,而在潜意识里却认为练习技术只是流汗水和花工夫的事。这可是大错特错的啊!



标签:学吉他







文章评论:

 以下是对 [石叔诚:如何训练手指的能力?]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