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钢琴家来说,心里要“唱”到百分之一百二十,才能弹出百分之百

发布时间:2020/10/15 23:09:40 来源:沈阳学吉他 发布:刘巍老师 阅读:


综观大量经典的钢琴曲,绝大多数都含有歌唱性的表现,其中还有很多直接就是在表现人的歌声。这时演奏者就必须在心中如歌唱家一样地唱,用唱歌的气息联动手臂和躯体力量的投放。


| 美妙的琴声和动人的旋律绝非是由“方法”制作出来的

  

李斯特创作的《爱之梦》,原为一首艺术歌曲,作曲家将其改写成钢琴独奏曲后,更受到人们的喜爱,原作反而没人唱了。这难道不说明钢琴是一种极会唱歌的乐器吗?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也许会有人注意到不少钢琴家在舞台上真唱出了声音,我断定那一定是他经常在练琴时受“内心听觉”的驱使随曲而哼,以致形成了下意识的毛病,在演出中喉咙出了声音而不自知(我在听古尔德的唱片时总要克制他嗓音的干扰)。


顾圣婴

德彪西: 水中倒影

顾圣婴 - 顾圣婴钢琴独奏选


还记得在我刚进入音乐学院附中不久,有一次在学校的小礼堂门外偷听顾圣婴练琴,她在反复地边弹边唱,声音很大,令我倍感惊奇、大惑不解。直到有一天终于懂得了:要想在钢琴上真的表达出歌唱,弹琴的人就一定要自己会唱!当然你不是歌唱家,所以嗓音难听些也无所谓,唱得准不准也无所谓,你需要的是唱诵作品旋律的乐感,需要的是歌唱家的气息。我至今清楚地记得,一次课上李昌荪老师对我的教诲:“你不要轻易觉得自己‘唱’够了,对于歌唱家,心里‘唱’到百分之百是够的,但对于钢琴家,心里要‘唱’到百分之一百二十才行!”


多精辟的道理呀。我顿时联想到了电,歌唱家的“电”是直接输出的,而我们是经过了钢琴——相当一个电阻——才输出,理当需要增加电压吧(难怪不少钢琴家在台上的面部表情比歌唱家还丰富)。


从此我更明白了他为什么总是要求我多听歌剧,包括京剧;总要与我谈论他特别推崇的歌唱家,如苔巴尔蒂(Renata Tebaldi)、菲舍·迪斯考(Fisher Dieskau)、洛斯·安吉莱斯(Victoria de los Angeles)、施瓦茨科普芙(Elizabeth Schwarzkopf),还有梅兰芳……我不反对很多教科书所讲授的各种歌唱性奏法,比如钢琴家约瑟夫·列文在他的《钢琴弹奏的基本法则》一书中,就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讲述“美音的秘密”。


其中具体指出了手指的触键部位、手腕的弹性与放松、用手臂的重量带动手指等“基本法则”。此书已有中译本出版,值得一读。虽然作者将书名题为“法则”,我却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将其当作“法则”来遵循,或者将其视为获得“好声音”的秘诀予以笃信。美妙的琴声和动人的旋律绝非是由“方法”制作出来的,而一定要出自具备良好的“听觉预知”能力和富有丰富乐感的弹奏者的内心,恐怕难有“法则”可依。 


| “只有当你要求在钢琴上弹出不可能的东西的时候,你才能弹出钢琴上一切可能的东西”


我深信,当以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内心“歌唱”来弹奏钢琴时,你绝不会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当听到自己的声音达不到内心的期望时,你一定会想方设法调整自己的触键。归根结底,还是李斯特的那句话:“演奏者只有对音乐的听觉形象产生反应,才能引发出身体动作的响应。”对于这点,要相信和利用我们人类的自然反应。


当你要放声大喊的时候自然会吸足气,要轻声细语时则正好相反(不妨想象一个人在与你耳语前吸足了一口气时的感觉)。呼吸如此,肢体亦如此。利用本能找到感觉,比单纯讲手指该怎样、手臂该怎样容易得多。


我一直认为在钢琴上琢磨发音还是饶有趣味的事情,比起歌唱家练嗓音幸福多了。每当我听到声乐老师大叫:“把喉咙打开”“把气顶到头盖骨”“让声音从额头出来”,总有些不寒而栗。要像李斯特说的“对音乐的听觉形象产生反应”,还一定要启动和开发人类特有的想象力。为此我不得不又一次引用涅高兹的话(他的至理名言太多了):“只有当你要求在钢琴上弹出不可能的东西的时候,你才能弹出钢琴上一切可能的东西。”这句话也印证了中国古代的名句:“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史记·孔子世家赞》)比起人声与管弦乐器,钢琴的声音是最为抽象的。


也正因为如此,才赋予了它表现任何音乐形象的可能。我不无偏见地认为,能感受到钢琴音乐之美的人,其音乐素养一定是最高的。因为只有具备音乐想象力的听者,才能感受到具备音乐想象力的钢琴语言,才可谓为“知音”。有人的耳朵只能听到琴槌击弦的声音而听不到琴弦延续的声音,这样的人就永远欣赏不了钢琴的艺术。正由于钢琴声音的抽象与理性,使它自然而然地拥有了神圣高雅的境界,表现出了广袤无垠的音乐意境。对于我们已经是专业学习钢琴的人,如果还不能倾听并感受到钢琴延续音的美,只能说明你的进步之路已告终结了。


| 运用想象力去模仿其他乐器的声音,往往比教他如何触键,或直接做示范更见效


除了要求学生内心歌唱之外,我也会要求他们运用想象力去模仿其他乐器的声音,比如小提琴、竹笛、小号、圆号、定音鼓等,让内心的“声音形象”直接起作用,往往比教他如何触键,或直接做示范更见效,而且起到的效果会更持久和巩固。


12 Etudes, Op. 25: No. 11 in A minor "Winter Wind" (12首练习曲,作品25之11  A小调 “冬风”)

Vladimir Ashkenazy - Ultimate Classical Piano


比如肖邦的第二十三条练习曲(a小调,Op.25 No.11)的开始两小节单音旋律,有一个学生把它弹成了很有表情的歌唱。我建议他想象为一支号角的声音,于是他自然而然地改变了触键方法,使问题迎刃而解。天赋高的学生会在头脑中存储各种声音,只要启发出他的想象力,便会自动对号入座。如果是缺乏这种灵感的人,就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训练。


Etude Op. 10 No. 5 in G flat major

Vladimir Horowitz - 霍洛维茨大全集(卷4)


记得有一次给一位女孩子上课弹肖邦的《黑键练习曲》(Op.10 No.5),在主题再现前左手有一句降D大调的旋律她总弹不好,不是声音太软透不出来,就是太硬没有旋律性。我要求她想象圆号吹奏的声音,她不解地看着我问:“圆号是什么呀?”我只得连唱带比画地讲解圆号是什么乐器,及发音特点和在乐队中的作用等知识,终于使她在琴上找到了正确的声音。不过我还是要求她一定补上去听听圆号的“课”。


这个事例使我想到两点:


第一,我们学钢琴的学生必须要有尽量多的兴趣,去关注各种类型和形式的音乐。耳朵里不仅要有声乐和各种乐器(不要漏掉民族乐器)的声音,也要有交响乐和各类室内乐的声音,有如在心中形成一个包罗万象的“音响库”。这个“音响库”越丰富,我们在弹奏钢琴和掌握作品时的想象力就越丰富,才能充分地揭示出钢琴声音的极为丰富多彩的可能性,把“不可能的东西”弹奏出来。


第二,我们还要有更广泛的、远远超出自己头脑中“音响库”的抽象想象力。人们经常用“天籁之音”来形容美妙的声音,可又有谁知道“天籁之音”是什么?人类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既能联想到天使的圣洁歌声,也能联想到地狱里魔鬼的狞笑;既能联想到远古部落的鼓声,也能联想到千年古刹的钟声,一切均存在于抽象的想象之中。在一次课上,我要求一位幼年的学生弹出像啄木鸟啄木头的声音时,他竟一下就做对了。我敢打赌他没有听过啄木鸟的声音(连我活了七十多年都没听过),虽然没听过,但能想象到。好的声音绝不是一般的、平庸的或空洞苍白的声音,只有那些被赋予想象的声音才具有生命力,才是真正的“好声音”。 



标签:学音乐







文章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片